NEWS
时间:2023-03-14 10:57:02 来源: 作者:
2023年3月11日,由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简称“侯奖”)组委会、越众历史影像馆主办的“对轻量化说不——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在越众历史影像馆开幕。开幕式上同时还举办了第八届“侯奖”颁奖典礼和“侯登科的精神和纪实摄影的边界”主题论坛。
第八届“侯奖”自征稿以来共计收到101554件申报作品,有效申报项目数量为182个(182位摄影师),经过多轮角逐,最终选出获奖项目3个、提名项目8个、入围项目22个。第八届“侯奖”作品展呈现的便是这33个拍摄项目。
2023年3月11日。深圳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策展委员会主任、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学委陈小波为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项目颁奖,获奖项目包括:王晓岩《大汖村最后十三人》(代领)、王士杰《青春》、谭秋民《和谐》
“对轻量化说不——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展览现场
“对轻量化说不——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展览现场
“对轻量化说不——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展览现场
“对轻量化说不——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作品展”展览现场王晓岩拍摄的项目《大汖村最后十三人》、王士杰的作品《青春》以及谭秋民的拍摄项目《和谐》是本届侯奖的3个获奖项目。在项目《大汖村最后十三人》中,王晓岩结合了人类学的方法,对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大汖村进行了一次影像调查。在经历了打工热和城镇化浪潮后,这里的人口变得凋零,从1980年的336人锐减到2019 年的13人。该项目从2017年开始,从居民肖像、日常生活记录和乡村景观等几种影像形式聚焦了乡村空心化现象。王士杰的作品《青春》则是这位浙江摄影师历时十多年所拍摄的一个主题。他把镜头对准了那些溜冰场里的年轻人,溜冰是这些在宁波打工的年轻人少有的娱乐活动之一,而溜冰场也是他们爱恨情仇的见证地。王士杰先是用报道摄影的手段呈现了他们在溜冰场里的瞬间,之后又进一步地深入,走进他们各自的出租屋中,拍下了背后的生活。这群年轻人的恣意挥洒和一无所有的现实构成了他们的青春。
在项目《和谐》中,谭秋民将一台开启工作模式的相机“随意”地放在现场中的某个位置,然后通过手机软件对相机进行操控,捕捉那些出现在宜家商城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商场空间俨然成为一个现实版的“家”的剧场。借此让观众展开对消费主义、公共空间和家的边界以及在其中人的行为模式的思考。
大汖村在经历了打工热和城镇化浪潮后,人口变得凋零,从1980 年的336人锐减到2019 年的13 人。2017 年底拍摄这张全村合影时,大汖村还剩15 位村民(一人因瘫痪在床,未出现在照片中)。2017年12月2日摄。《大汖村最后十三人》系列之一(获奖项目)。王晓岩作品
2010年10月1日,宁波,溜冰场上的义帆。《青春》系列之一(获奖项目)。王士杰作品
《和谐》系列之一(获奖项目)。谭秋民作品策展人孙粹将该展取名为“对轻量化说不”,“‘轻量化’这一概念来自工业领域,最先起源于赛车运动,其优势在于减轻重量,可以带来更好的操控性及更快的速度,即:减重增效,提高产能。但在知识生产和文化实践中,却是反向的,因为文化实践有着不可能承受之轻的使命”,“‘侯奖’一直致力于推动纪实摄影对中国社会的持续关注,不推崇散漫、碎片的拍摄,拓展纪实视野,鼓励纪实摄影的个性表达,这是‘侯奖’的使命所在,也是越众历史影像馆承接‘侯奖’以来的坚持。这份使命和坚持并不是单一的呈现苦大仇深般的生存之重,而是摄影师的持续实践让观者感受、体悟文化的多元维度和价值。在数码技术和手机摄影成就了‘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侯奖’这个看似门槛过高、分量略重的项目奖,虽显得格格不入,但却弥足珍贵,在摄影实践方面,它做到了——对轻量化说不。”
给拆迁废墟加盖。2021年,山西。《寻乡记》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刘江作品
《隐逸的白鹿》系列之一(入围项目)。李小舟作品
张维参,87岁,17岁开始用推车,一推就是大半个世纪,庄稼地里推粮推肥,水利工程掘沟挖壕,年轻时能推到800斤,上了年纪也是力所能及,不肯轻易放下。(2021年8月21日,拍摄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张冯村)。《俺村老把式》系列之一(入围项目)。高乐村作品
2014年2月3日,摄于云南省文山市乐诗冲李嘉品将军故居。每年正月初四,李氏后人都要将民国十一年时总统黎元洪为其新建落成的祠堂题写的“庆绵奕叶”匾抬出悬挂,讲述家史,表彰健康长寿的老人、孝顺贤惠的媳妇、读书上进的学生。《家史》系列之一(入围项目)。李亚新作品
“红军哨楼”。2020年摄于浙江省庆元县斋郎乡。《新乡景》系列之一(提名项目)。潘世国作品在此次策展实践中,策展团队打破以往固有的奖项结果型展示方式,通过平视所有获奖、提名及入围项目,从作品本身出发,将33个拍摄项目分为乡村·乡景、城的进行时、个人视角/个体记忆、它们X他们、小城故事·乡愁和新景观共六大单元进行展示。策展团队认为,无论这些项目在奖项评选中的最终结果如何,并不影响他们本身的价值,这是根据“侯奖”的宗旨及自身特点做出的调整,也是为了突破奖项评选这一方式的限制,让更多摄影项目被大众看到,引起更多人关注容易被大众忽视的领域,从而让展览始于奖项,但不止于奖项。
河南洛阳,一个楼盘的售楼处。《中国白宫》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吴国勇作品
2019年9月29 日。上海人民公园。一征婚者以僧人打扮,征婚牌英汉双语且文字描述夸张,遇到父母主动搭讪介绍自己,吸引了众多父母的注意。《漫漫寻缘路》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商根顺作品
深圳湖贝旧村:深圳宾利汽车专卖店对面的小巷后,是始于1465年的湖贝旧村,里面曾经保有最原始的深圳居民风俗,后期因其环境简陋房租低廉成为众多打工者、外来者的寄居地。如今因商业开发被城市包裹的湖贝旧村已被拆迁,未来同样的一片土地将被现代建筑覆盖。曾经的一户户烟火人家将被溶解进更新的深圳,它们消失了却变成为历史永远地留了下来。《花胶记》系列之一(入围项目)。沈起屹作品
2012年6月18日,广东省东莞市,手袋厂的打工者在车间工作。《手工劳动时代的打工生活》(提名项目)。占有兵作品
2020年8月30日,陕西西安永宁门。《不夜城》系列之一(入围项目)。邹京耀作品
红色的士是港式风格街道的经典元素(摄于2020年8月,广州)。《新城》系列之一(入围项目)。曾戈作品
石梅湾的一道浪。《浪人笔记》(入围项目)。陈雨潇作品本次参展作品一方面呈现当下纪实摄影所关注的主题及方向,另一方面也试图从拍摄手法的多样性上进行探讨:有的遵循传统叙事和侧重文献的完整性;有的凸显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意识;有的忠于自己的感受,重视自身的表达,突破理论和传统摄影所要求的规矩意识;有的追求摄影加各类学科的组合,感受跨学科的学术傍身所带来的分量;有的喃喃自语,表达超越自我感知的空间叙事等等。
操作电车的手,2019年10月19日,山西。《异域绽放的木槿花》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安琪作品
遗落的佛。《摩诃》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周亚楠作品
《你若可回家》系列之一(提名项目)。白杉作品
2018年12月21日,殷湾村,一只家猫在驱赶在渔船上偷鱼的白鹭后返回岸上。《它们》系列之一(入围项目)。俞丹桦作品
戴眼镜打领带的狗,上海,2020年。《动物资本论》系列之一(提名项目)。王翰林作品
玻璃房里一只失落的猴。《一块玻璃的距离》系列之一(入围项目)。余华强作品
2020年7月,淳安县千岛湖镇,正在作业的捕捞队。《以鱼之名》系列之一(提名项目)。刘丹作品“第八届‘侯奖’用真实的情感、微量的观察做纪实表达的项目居多,这也说明当下的纪实摄影实践已经与侯登科及前辈们所处的年代有很大的不同,关注的主题和社会状态也有着时代的差异,同时也在极力地向个性化的方向上探索。”与此同时,本届‘侯奖’展览也暴露出了当下中国纪实摄影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大量调查式的跨学科摄影的出现,让摄影的工具属性愈发明显,一些照片在美学上有所欠缺,或者视觉形式过于模式化,使得作品缺少直接作用于视觉神经上的惊喜和灵性。另一方面,尽管摄影师们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但却较少能直接从图像中读到摄影家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从这点上来讲,展出作品中的视觉表达仍然欠缺一些可以唤起情感和人性共鸣的东西。如何将人文关怀与纪实精神和当下的问题所融合,并最终用出色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这是摆在前面的问题。
抱小孩的男人,阜新,2002。《矿区阜新》系列之一(提名项目)。刘亚东作品
2020年9月15日,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水源镇杜家寨村小屋前,浓浓的炊烟中,父亲站在村间小路。《方圆几里》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吴美珍作品
海岸山上的防风林,2016,湛江东海岛。《归去来兮》系列之一(入围项目)。陈亮作品
1990s入职,2000s买断下海,节假日回家的午睡。2020年4月-9月,湖南长沙。《难平》系列之一(入围项目)。陈秋实作品
路边一棵榆树,甘肃,2018。《时间的原野》系列之一(入围项目)。淘喜作品
四川石棉矿俯视图。《石棉》系列之一(提名项目)。何苗作品
《平川平川》系列之一(入围项目)。毛鑫作品
放生池旁的佛像和鱼,都江堰鱼嘴,2021。《禹的水》系列之一(提名项目)。吕格尔作品
汴梁遗恨,北宋皇陵(河南巩义)的雪夜。《南渡》系列之一(入围项目)。田建明作品
找野兔的人,甘肃金昌2020年7月。《无字碑》系列之一(入围项目)。姜致远作品
两只眼睛的涂鸦,2021年夏。《永定河》系列之一(入围项目)。赵亿作品关于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侯奖”是根据已故纪实摄影家侯登科生前的遗嘱——将其所有作品进入市场所得全部用于奖励“像我一样工作的摄影师”(侯登科语)——而设立的。资助纪实摄影家,推进纪实摄影是他的遗愿。2007年,侯登科作品的第一和第二委托人于德水、李媚牵头设立了“侯奖”。
自开展首届奖项评选以来,“侯奖”始终坚持向非职业的、年轻的、需要资金帮助完成其摄影项目的摄影师以及向那些默默无闻、持续关注他人生命的摄影者倾斜,鼓励和扶持摄影的民间力量生长;始终关注真正来自底层的影像文献,注重拍摄者的“问题意识”,寻找真正有拍摄难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不支持碎片的、散漫的拍摄。
作为国内第一个民间的、公益的、以摄影家个人命名的摄影项目奖,“侯奖”致力于推动纪实摄影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关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唤人类良知与社会公正,并拓展纪实视野。同时,将对传统纪实精神与方式的传承与突破作为基本精神,并鼓励纪实的个性化表达,以帮助纪实性拍摄的摄影作者,推进纪实摄影在中国的发展。
从2019年起,在侯登科作品委托人和侯登科家属的共同授权和见证下,“侯奖”由越众历史影像馆承办,越众历史影像馆负责组建组委会、学术委员会以及在继承“侯奖”宗旨的基础上完善评选机制。同时,侯登科的四万多张底片及所有手稿由越众历史影像馆保管和运营。越众历史影像馆未来将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专项基金”的形式,将侯登科作品的收益全部用于支持“侯奖”,以进一步推动侯登科作品和“侯奖”的传播与推广。
越众历史影像馆担任“侯奖”组委会至今,经过两届四年的摸索与实践,已完整地举办了第七、八届“侯奖”——征稿、评选、奖项公布、颁奖、展览等。作为深圳市本土文化机构,越众历史影像馆将“侯奖”作为长期性项目,以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机构化的方式,着力打造“侯奖”成为深圳一大文化品牌。